【2023省两会】民革贵州省委建议:借力药食同源,推进贵天麻产业发展
作者:gzmg 来源:贵州民革 日期:2023-01-12 阅读:2730

天麻作为传统中药,具有镇痛、镇静、抗惊厥、降血压等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天麻主要依靠采集野生资源,干燥成天麻药材,被视为珍稀名贵中药材。至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天麻与蜜环菌特殊的共生关系,并分离得到蜜环菌,开展了天麻无性、有性繁殖方法研究与实践,实现了天麻种子有性播种繁殖。全国各地也相继展开了天麻的引种、驯化、栽培等研究。逐渐形成了东起台湾地区、西至西藏、南起云南、北至黑龙江以及长江中游两岸的山区等天麻栽培适宜区,形成了贵州大方、云南昭通、陕西汉中、湖北宜昌、安徽六安等几大集群,在产区形成了产品上游种植、中游加工、下游市场与销售等功能和环节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近年来,各相关天麻主产区、各级各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和看好天麻产业,特别是贵州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天麻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在省级层面成立了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专班,并成立以省内科研院所专家及行业长期从事天麻产业的企业负责人作为主单品(天麻)专家服务团队解决贵州省天麻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难题,加快了药食同源工作的推进与突破。同时开展举办中国(贵州)天麻节等相关产业发展互动、宣传活动,规划推出“贵天麻”品牌,为贵州天麻乃至全国天麻的发展营造了浓浓的氛围,并规划了百亿贵天麻产业目标。

当前,我省主要围绕品牌建设、技术创新、规范种植、规范加工、产业扶贫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天麻产业发展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是公众注重养生,天麻产品深受市场青睐。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养生的需求越来越生态化、特色化。天麻作为药食两用产品,能满足人们休养身心的相关需求。大力宣传天麻膳食养生文化是天麻市场拓展的主要路径和渠道,通过整合资源,借助林下经济、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发展,借助政府发展地方产业的各种优势,推动引流式的体验和宣传,能加快天麻产业发展的步伐。二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目前在产区,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积累,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菌包转化栽培模式,能有效的天麻种植过程中的因自然气候原因造成的损失,同时解决天麻种植过程造成滥砍滥发原木造成的生态破坏。三是市场倒逼投入,“两菌一种”的生产日益规范完善。近年来,随着相关职能部门逐渐关注菌种生产过程的监管及农户对菌种的认知越来越高,菌种制种厂家也在加大投入,逐渐规范自身的生产条件、生产环境,以满足广大农户对优质菌种的需求,“两菌一种”的生产和管理越来越规范。

虽然天麻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还面临一些问题与困难,如:原料生产和加工规模上与云南、湖北等产区相比差距较大,难以适应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编制适宜产区规划、制定完善标准体系。天麻有喜凉喜湿的特性,因此高海拔及生态好的地区应重点进行规划和扶持。我省各产区过度强调农特产品的“特”,让天麻产品面目全非,使产业深受其害。如各地为了让天麻块茎形态突出“特”,找卖点,使用添加剂和各种整形、漂色手段及措施,让消费者产生恐惧和犹豫,给品质天麻的市场拓展带来了阻力和困难。

二、加强“药食同源”政策宣传推进及产品研发。目前,天麻“药食同源”政策已经虽然试行,但是天麻作为“药食同源”的新产品,社会知晓度不高,需要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另外产品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和推向市场还任重而道远,应扶持有想法,有一定基础的经营主体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三、加强技术的意识和培训。目前,相关地区想通过天麻产业追求短期发财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对产业的认知与方向,一些地方没有政府层面的系统性规划,没有科学和理性的天麻产业发展思路,不注重创新技术运用和推广,盲目上项目、扩规模,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四、做好生产要素保障。鼓励扶持有一定基础条件的企业做好涉及天麻种植、加工等水电路基础设施和相关设备的投入,满足原料的供应和规模加工的需求。

五、加快麻旅融合发展。开展麻旅融合式经营,与产区著名旅游景区宣传形成互动,网上有“贵天麻”之名,路上有“贵天麻”路牌和广告,基地有现场采挖体验和加工生产线。加快在毕节大方、德江等天麻主产区打造天麻小镇,实现采挖、体验、膳食、购物功能。组织开展“贵天麻”多形式宣传和体验活动,电视台有“贵天麻”专栏,广播有贵天麻声音,持续跟踪报道,扩大贵天麻的影响力。开展贵天麻推介宣传交流活动,提高全民对贵天麻产品的认识,推动贵天麻进入境内外市场。目前,贵州云上乌蒙天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毕节市百里杜鹃建设了集天麻种子种苗生产、基地种植、产品加工,餐饮体验,天麻科普,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实体。在政策、资金上多扶持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