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由于我省农产品产业普遍存在发展规模较小、产业集群程度弱、机械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成本及产品流通、售后管理成本较高等问题。不少企业基于成本管控,产品库存量较低,东部市场大宗需求拿不下或者拿下后交货不及时。二是消费帮扶平台作用发挥不到位。以安顺市为例,2021年广州市采购、销售安顺市农产品及特色手工艺品等累计金额为12.2亿元,其中采购、帮助销售已认定扶贫产品10.19亿元,但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四部委联合开发的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即:“832”平台,通过平台采购订单金额仅为1836万元,在促进粤黔消费协作上未能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三是区域消费协作数据互通程度不够。由于东西部消费协作工作参与部门多、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缺乏一个牵头部门对数据进行汇总梳理,导致在统计汇总东西部消费协作相关数据时,存在相同工作各部门间数据差异较大,不能精准反映、指导东西部消费协作工作。四是政企协作机制不健全。尽管各相关单位在消费协作中积极对接,协调政策,但行政部门无法承接具体消费协作业务,企业与各单位又还未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机制,导致业务落地不畅。另外,企业在粤黔消费协作中与各政府部门对接积极性不高,政企相应业务政策还未实质性建立有效链接。粤黔消费协作,落脚点在企业。业务对接,既要有政府的指导,又要有企业协同配合。对策建议:一、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一是做好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着力抓好绿色食品、有机农 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两品一标”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两品一标”产地认定,加快推进地方优质农特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加大投入、优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全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支持茶叶、刺梨、食用菌、中药材等地方极特优农产品进驻广东一线城市市场,可支持建立产品直营店、连锁经营店,凭借产品自身产品质量优势,提升产品在广东市场的认可度、知名度,加快选塑提升一批特色产品龙头品牌,通过消费协作借船出海,真正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海量消费市场。二、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选树一批我省优质农产品生产企业,支持建立集产地冷链物流核心仓、广东前置仓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物流企业,加快构建我省农产品集中冷链物流及仓储货运系统。进一步降低产品省内采购流通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充分发挥“832”平台消费协作作用。探索推进两地供销部门共建“832”账号,争取广东省对共建账号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及推介,用好用活预算单位涉农采购政策,尽力确保广东全省各预算单位均统一由“832”平台两地共建账号进行涉农扶贫产品采购,全力消化广东省涉农政府采购份额,畅通两地消费协作渠道,助推黔货出山。四、加快推进东西部消费协作数据互通。构建全省农业产业数据互通系统建设,各行业、部门的数据统一收集、储存、资源共享,做好同广东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工作,明确专门机构牵头做好全市农产品产量、销售数量、销售价格等数据做好收集及整理分析工作,为打造智慧贵州奠定坚实的基础。五、进一步加强政企协作力度。通过指定友好合作企业形式,承接两地政府关于消费协作相关业务,各地结合自身优势,重点扶持1-2家流通企业,树立标杆,可由这1—2家公司集中建设消费协作平台,统一对外宣传,集中对接业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及售后服务跟得上。